欢迎访问天津地方网  今天是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体育

很多人还不明白,中考最狠的一招不在于普职分流,而在于禁止复读

我所在的城市,这几天正值中考,但很奇怪,关注度就是比高考低。
明明中考竞争更激烈,分流比例差不多五五开了。
你就想想唐尚珺嘛,高考复读了15回,等于拥有16次高考机会。
但中考只有一次,录取比例还低,没发挥好就只能去中职或者辍学。
所以实际上比起高考落榜,更多的父母面临的难题是:
孩子中考失利了,怎么办?
先讲个故事,主打一个心里安慰。
2021年,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,苏炳添以9.83秒的成绩刷新亚洲纪录。
这事我们都知道,轰动全国,震撼亚洲。
但那一年,苏炳添已经32岁了。
职业短跑运动员的巅峰期,一般是21岁到25岁。
比如加特林22岁奥运冠军,鲍威尔22岁破世界纪录,博尔特21-25岁是他的绝对领域…
那么苏炳添的高光时刻,为什么来得如此之晚?
有一个采访。
苏炳添说,他以前很难突破10秒,于是他反复强化自己的起跑,强化自己在前半程的速度,但就是无法突破。
后来他和教练发现,他往往是在最后20米,才被人超越的。
他的起跑速度,是超过很多百米飞人的,他的前半程速度,甚至比博尔特都快。
换句话说,苏炳添的问题不在起跑,而在于他冲到最高速度后,维持这个速度的时间太短了。
究其原因,正是因为他的起跑和前半程太用力了。
人的能量不是无限的,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起跑牛逼、中段牛逼、冲刺还牛逼的人。
现在问题清楚了,苏炳添以前的跑法,跟那些顶尖选手是相反的。
越是想赢在起跑线,越是一开始就用力过猛,到了关键的冲刺阶段,就越是顶不上去。
所以他和教练,选择在前半程慢下来,之后才有了9秒83的突破。
你看,短短一百米的赛跑,赢了起跑线都未必能赢到最后,又何况我们几十年这长长的一生呢?
讲这个故事,其实是想说一件事:
中考之后,不论结果如何,孩子都才15岁左右。
他们性格尚未稳定,兴趣爱好仍然不明,志向理想也未确立,甚至能力天赋也没完全显露。
我们根本无法预测,一个15岁的孩子,将来会走进什么领域,从事什么工作。
读书还是学门技术,对于他这一生,到底哪个更有用,没人知道。
所以,孩子考上了,安安心心送TA去念高中。
孩子没考上,一样安安心心送TA学门技术,学门手艺,将来未必过得比别人差。
要知道,伤仲永和大器晚成的故事,其实一样多。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天津地方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腾讯云秒杀
阿里云服务器